益生菌
特性
益生菌是指当以足够数量给予时,能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。这些”友好细菌”主要定植于人体肠道,是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核心。
- 活性要求:必须是活的微生物才能发挥效果
- 株特异性:不同菌株具有不同的健康效应
- 剂量依赖性:需要达到一定数量才能产生临床效果(通常 10⁸-10¹⁰CFU)
- 定植能力:能够在肠道环境中存活和繁殖
- 安全性:对健康人群无害,有长期使用的安全记录
主要菌属类型:
- 乳杆菌属(Lactobacillus):主要定植于小肠,产生乳酸,维持酸性环境
- 双歧杆菌属(Bifidobacterium):主要定植于大肠,产生短链脂肪酸
- 其他有益菌:嗜热链球菌、保加利亚乳杆菌、酵母菌等
相关影响
肠道健康维护:
- 微生态平衡:抑制有害菌增殖,维持菌群多样性
- 肠道屏障: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,防止毒素和病原菌入侵
- 短链脂肪酸产生:代谢产物为肠道上皮细胞提供营养
- 肠道蠕动:促进肠道蠕动,改善便秘
免疫系统调节:
- 先天免疫:激活巨噬细胞、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
- 适应性免疫:平衡 Th1/Th2 免疫反应,降低过敏反应
- 抗体产生:刺激分泌型 IgA 产生,增强黏膜免疫
- 炎症调节:减少促炎因子,增加抗炎因子分泌
营养代谢支持:
- 维生素合成:合成维生素 K、B 族维生素(B12、叶酸、生物素)
- 矿物质吸收:提高钙、镁、铁等矿物质的吸收率
- 乳糖消化:产生乳糖酶,帮助乳糖不耐受者消化乳制品
- 胆汁酸代谢:参与胆汁酸的肠肝循环,影响胆固醇水平
神经系统调节:
- 肠脑轴:通过迷走神经与大脑交流,影响情绪和认知
- 神经递质产生:合成 GABA、5-羟色胺等神经递质
- 压力反应:调节 HPA 轴,降低压力激素水平
- 睡眠质量:改善睡眠模式和睡眠质量
缺乏影响
肠道菌群失调(Dysbiosis):
- 有害菌过度生长:病原菌和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加
- 肠道炎症:肠道通透性增加,引发慢性炎症
- 消化功能障碍:腹泻、便秘、腹胀、消化不良
- 营养吸收不良: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
免疫功能紊乱:
- 感染易感性:呼吸道、泌尿道感染频率增加
- 过敏反应:湿疹、哮喘、食物过敏风险升高
- 自身免疫:炎症性肠病、类风湿关节炎等风险增加
- 疫苗应答性:疫苗保护效果可能降低
代谢异常:
- 肥胖风险:影响能量代谢和脂肪储存
- 糖尿病:胰岛素抵抗风险增加
- 血脂异常: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
- 代谢综合征:多种代谢指标异常
精神心理影响:
- 情绪障碍:抑郁、焦虑发生率增加
- 认知功能:记忆力、注意力下降
- 睡眠问题:失眠、睡眠质量差
- 行为异常:特别是儿童行为发育问题
自然补充
发酵食品(天然益生菌来源):
- 乳制品:酸奶(含活性乳酸菌)、开菲尔、酸奶酪
- 发酵蔬菜:泡菜、酸菜、腌萝卜(传统发酵)
- 发酵豆制品:纳豆、味噌、豆豉
- 其他发酵食品:康普茶、发酵面包(酸面包)
益生元食品(益生菌营养源):
- 膳食纤维:燕麦、大麦、豆类、根茎类蔬菜
- 低聚糖:洋葱、大蒜、韭菜、香蕉、芦笋
- 抗性淀粉:冷却的土豆、香蕉、豆类
- 多酚类:浆果、绿茶、可可、红酒(适量)
服用相关指导
益生菌的理想服用时间:
一般来说,益生菌的理想服用时间通常是空腹或饭后 30 分钟左右,原因如下:
空腹服用优势:
- 减少胃酸影响:空腹时胃酸分泌较少,减少对益生菌的破坏
- 更容易定植:肠道内食物残渣少,益生菌更容易在肠道壁附着
- 提高存活率:部分益生菌在空腹时存活率更高
饭后服用优势:
- 缓冲胃酸:食物可以缓冲胃酸,保护益生菌
- 降低不适:减少空腹服用可能带来的不适感
- 协同消化:与食物一同服用有助于消化
不同剂型的使用建议:
- 胶囊型:选择肠溶胶囊,饭前或饭后均可
- 粉剂型:避免与热饮同服,建议饭后 30 分钟
- 滴剂型:适合婴幼儿,可在哺乳时服用
- 咀嚼片/软糖:按产品说明书服用
注意事项:
- 温度控制:避免与过热食物(>37°C)同时服用
- 抗生素间隔:与抗生素间隔 2-3 小时服用
- 储存条件:大多数益生菌需要冷藏保存
- 个体差异:根据个人胃酸分泌情况调整服用时间
参考资料
- Probiotics - Health Professional Fact Sheet: https://ods.od.nih.gov/factsheets/Probiotics-HealthProfessional/
- Probiotics - Consumer: https://ods.od.nih.gov/factsheets/Probiotics-Consumer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