维生素 C
特性
- 经典水溶性抗氧化剂:人体内最重要的水溶性抗氧化维生素,需要每日补充,无法在体内长期储存。
- 剂量依赖性吸收:小剂量时吸收率高(30-60mg 时接近 100%),大剂量时吸收率显著下降(1500mg 时仅 49%,3000mg 时仅 36%),展现出智能化吸收特征。
- 多样化补充剂形式:
- 普通抗坏血酸:最常见形式,酸性较强,空腹可能引起胃部不适
- 缓释型维生素 C:延长释放时间,维持更稳定的血药浓度,减少肾脏排泄损失
- 天然来源(如针叶樱桃):含有维生素 C 复合物和生物类黄酮,可能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
- 缓冲型(如抗坏血酸钙):pH 中性,对胃肠道更温和
- 协同营养网络:与维生素 E 形成抗氧化循环,能够再生维生素 E;与生物类黄酮协同增强抗氧化效果。
相关影响
- 胶原蛋白合成基石:作为羟化酶的必需辅因子,参与胶原蛋白中脯氨酸和赖氨酸的羟化反应,是维持皮肤弹性、血管完整性、骨骼健康的生化基础。
- 免疫系统全面支持:
- 增强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和吞噬能力
- 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和抗体生成
- 支持皮肤和黏膜屏障功能
- 在感染期间需求量可增加 10-20 倍
- 强效抗氧化防护:清除水溶性自由基(羟基自由基、超氧阴离子等),保护细胞膜和 DNA 免受氧化损伤,是细胞内外抗氧化防御的第一道防线。
- 矿物质吸收促进器:将三价铁还原为易吸收的二价铁,显著提高植物性食物中非血红素铁的生物利用度,对素食者和缺铁性贫血患者尤为重要。
- 神经递质合成参与:参与多巴胺转化为去甲肾上腺素的过程,影响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。
- 心血管内皮保护:维护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,参与一氧化氮合成,有助于血管舒张和血压调节。
缺乏影响
- 坏血病(重度缺乏):胶原蛋白合成严重受损,表现为牙龈出血肿胀、皮下出血点、伤口愈合缓慢、关节疼痛,严重时可致命。
- 免疫功能受损:反复感冒感染、伤口愈合慢、皮肤黏膜屏障功能下降,感染恢复期延长。
- 疲劳和贫血:铁吸收不良导致的缺铁性贫血,表现为疲劳乏力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运动耐量下降。
- 皮肤老化加速:胶原蛋白合成不足导致皮肤弹性下降、皱纹增加、伤口愈合能力减弱。
- 血管脆性增加:毛细血管壁脆弱,容易出现瘀斑和出血倾向。
自然补充
- 超高含量水果:针叶樱桃(1300-3000mg/100g)、卡卡杜李子(2000-5000mg/100g,世界最高)、猕猴桃(90mg/100g)
- 柑橘类经典来源:橙子、柠檬、柚子、橘子等,维生素 C 含量适中但稳定易得
- 蔬菜类丰富来源:
- 十字花科:西兰花、花椰菜、球芽甘蓝
- 茄科:红甜椒(维生素 C 含量超过橙子)、番茄
- 绿叶蔬菜:菠菜、芥蓝、羽衣甘蓝
- 保存和烹饪注意事项:
- 维生素 C 对热、光、氧气敏感,长时间加热会大量流失
- 生食或短时间蒸煮能最大程度保留含量
- 切开后应尽快食用,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
- 冷冻蔬果的维生素 C 含量可能高于长期储存的新鲜产品
权威参考资料
参考资料